軟件大鱷的戰略
對現有的一些軟件巨頭做一些研究,我們就不難發現,任何世界級的軟件公司在進入成熟期和穩定期之前,都是需要搭建一個平臺,然后在這個平臺上不斷的耕耘,這樣才能為公司的持續發展鋪設一條康莊大道。(在這里,我所說的平臺都是指的世界性的公司所需要的戰略級的平臺,而不是戰術級別的平臺,更加不是指一個工具)微軟有自己的平臺——操作系統。微軟在操作系統這個平臺上長期經營自己的編程語言、Office套裝軟件、數據庫以及其它一些系列的軟件。
這些軟件彼此相輔相成,并形成一個更大的,牢牢抓住用戶的平臺,從而逐步的獲得了世界性的壟斷地位,以至于其它公司都難以望其頂背,無法對其構成任何威脅。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平臺做后盾,微軟才可以通過Office 軟件為自己積累大量的財富,并一次一次的打敗對手對自己的Office軟件所發起的挑戰。微軟這個平臺打造得實在是太龐大了,太堅實了,其他對手只能望而卻步,連挑戰這個平臺的勇氣都沒有。
Google也有自己的平臺——搜索引擎及數據中心。Google在搜索引擎這個平臺上經營著自己的廣告業務,并不斷的拓展著其它方面的盈利來源。實際上,搜索引擎(包括Google的數據中心)還不能算是完整的平臺,搜索引擎只是互聯網平臺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Google在搜索上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地位,但在互聯網時代,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顯然無法保證公司發展的長治久安。如果沒有一個平臺來為自己的核心產品保駕護航,則自己的主營業務必然會受到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挑戰和侵蝕。況且,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要受到微軟這個巨無霸的操作系統和瀏覽器的限制,而微軟又是對互聯網虎視眈眈的、大小通吃、壟斷成性的公司。一個企業受制于人是令人不安的,受制于競爭對手就更加令人不安。具有超凡戰略陽光的Google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立即開始秘密而不露聲色的進行真正的戰略級的平臺——互聯網平臺的建設。
這兩年,Google推出了拼音輸入法,也與金山合作推出了免費的金山詞霸,后來又推出了Chrome瀏覽器。這些在常人眼中看起來不起眼的舉動中,其實蘊藏著Goole的長遠的戰略構想。
我們想想,為什么Google(中國)要開發一個不起眼的輸入法?為什么Google要大力發展多語言翻譯系統?為什么Google要收購并開發Gmail?為什么Google要開發Google Talk?為什么Google 要開發Google在線文檔?為什么Google 要開發Google App Engine? 為什么Google要大力發展Python和JavaScript語言呢?為什么Google 要贊助 FireFox瀏覽器?為什么Google 最后要開發自己的瀏覽器Chrome ? 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有關聯的,就是,Google在建設自己的、不受受制于人的互聯網平臺(我們也可以稱之為Web操作系統),Google為這個平臺的建設進行了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幕后準備工作。
Google的李開復先生說,Google不會去開發操作系統,因為操作系統是一個過時的東西,對于Google來說,當一切服務走到云端后,瀏覽器的功能會漸漸取代操作系統,瀏覽器就是未來操作系統。其實,這是欲蓋彌彰。Google瀏覽器的推出就已經表明了Google開發Web操作系統(或者說是互聯網平臺)的戰略與決心,Google 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就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對于Mozilla和廣大表層(淺層)互聯網廠商來說,FireFox瀏覽器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但對于Google來說,Chrome瀏覽器的戰略意義不亞于Google搜索引擎,Google瀏覽器是Google今后雄霸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的一個里程碑,Google瀏覽器必然會成為IE瀏覽器最可怕的對手。
現在,我們從Google的產品線就可以看出一個清晰的互聯網平臺(Web 操作系統)的輪廓。網頁瀏覽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輸入法(如漢字輸入法)、語言翻譯(如英漢互譯)、搜索引擎、辦公文檔(類似于Office的在線文檔處理),應用軟件、動態編程語言、云計算,這些就是未來的Web操作系統(互聯網平臺)的核心組成部分。
Google的這個互聯網平臺(Web操作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的互聯網操作需要應用到的功能,這種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平臺最容易讓用戶對其產生依賴性。當這個互聯網平臺一旦組建完成,并逐步的被用戶接受的時候,百度還有與Google相抗爭的資格嗎?不用說是百度,連微軟都感到不寒而栗。
百度在構筑戰略平臺建設方面的缺失
當Google穩打穩扎的進行自己的戰略平臺建設時,曾經作為中國互聯網一面旗幟的百度在干什么呢?
這幾年,百度也收購過不少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司,也開發過幾個小的工具軟件,但讓人感覺始終不是在搭建一個戰略性的互聯網平臺,而是凌亂的做一些戰術性的產品。例如,百度耗巨資收購了:“好123”網址之家、下載網站“天空軟件”、 超級兔子、千千靜聽、豪杰。百度所收購這些公司,除了可以短期提高一些百度的網絡流量和搜索量外,幾乎沒有任何技術性可言。
網上盛傳百度秘密收購了國內的傲游瀏覽器。的確,為了增加流量,或為了與百度的一些內部產品(如即時通訊產品)整合,收購傲游瀏覽器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的。 但是,如果百度明白瀏覽器是今后的互聯網平臺(Web操作系統)的核心部分,是屬于戰略性的產品,是需要很高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的,那么,基于IE內核的傲游瀏覽器顯然就只能是一個雞肋了,它根本就無法成為互聯網平臺的核心部件,也無法幫助百度進行一些有價值的技術探索與技術積累。
從百度的這些收購舉動中,我們很難看到一種整體而長遠的戰略規劃。這種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將來技術積累的做法只會使百度的競爭力越來越弱,企業的鼎盛期也將越來越短。其實,我們從Google互聯網平臺所發揮的作用就可以看到百度今后將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到,近來,Google的瀏覽器、郵件(gmail)、即時通訊、輸入法、電子詞典等等,這些小玩意在開發人員、外資企業的白領和一些大的本土企業的中基層管理人員中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口碑。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用Google了。雖然普通的網民還有相當多一部分喜歡使用百度,但隨著互聯網中堅人士越來越多的使用Google,其他普通網民很快就會逐步的從百度轉向Google。用慣了百度,你再用Google,你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你會體味到一種簡潔、優雅,人性化,一體化,國際化;但用慣了Google,你就再也無法使用百度了。Google是在以溫水煮青蛙形式在逐步的消滅對手。
在這里,特別要提到一點的是:也許百度沒有意識到開發人員對互聯網平臺推廣的重要性。想想Windows和Linus的操作系統之爭,就應該明白開發人員所開發的應用程序對平臺(操作系統)的推廣有多么大的促進作用。 一旦開發人員大量的利用某一種平臺來開發應用軟件,該平臺就會形成10年甚至是20年長盛不衰的局面。由于百度沒有自己的互聯網平臺,在互聯網應用程序的開發上自然就只能是一片空白,無法與開發人員有什么互動,也就難以得到開發人員的認可。而Google卻吸引了越來越多開發人員的目光。
現在,我除了用百度搜索一些MP3外,就感覺不出百度對于我來說還有什么其它的作用了。而Google最近也推出了自己的正版音樂搜索和下載,相信假以時日,又將對百度的MP3形成巨大的挑戰,百度唯一的一處優勢也將不復存在。
的確,一個公司的經營運作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產品與技術也許只是公司經營運作中的一個小的方面。不過,對于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互聯網公司,其產品與與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產品與技術直接決定著對網民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網民對公司的喜惡程度。而站在平臺的高度去考慮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并規劃相應的產品與技術,就是一個IT企業的CEO的必修課了,顯然百度在這個方面的考慮還明顯的不足。百度由于缺乏長遠的規劃和完整的戰略,也就只能隨著Google的步伐起舞,或者干脆放棄與對手競爭,沉醉在自己的“做屬于中國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的理想之中。那么,百度從人們的視線中逐步的消失就是必然的了。